冬季低温天气下,路面结冰、积雪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“隐形杀手”——当路面温度降至0℃以下,空气中的水汽或降雪会在路面凝结成冰,导致路面摩擦系数骤降,车辆制动距离大幅增加,极易引发追尾、侧滑等事故。据交通部门统计,冬季因路面冰雪导致的交通事故占全年事故总量的15%-20%,尤其在桥梁、隧道出入口、背阴路段,因温度更低、结冰更快,事故发生率更高。传统判断路面冰雪的方式依赖人工巡检或驾驶员反馈,不仅效率低、覆盖范围有限,还常因信息滞后错过适当的除冰时机。而路面温度监测仪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,成为冬季道路冰雪防护的“预警尖兵”,路面温度监测仪的核心作用,就是让路面温度变化“实时可知、风险可预、处置可控”。
路面温度监测仪能24小时不间断采集路面实时温度,通过集成高精度温度传感器、数据传输模块与智能分析系统,精准捕捉路面温度波动,尤其是当温度接近0℃临界值时,可立即触发预警。比如在某高速公路段,路面温度监测仪每1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,当监测到凌晨时段路面温度从1.2℃降至-0.5℃时,系统迅速将预警信息发送至交通指挥中心和养护部门,养护人员提前抵达现场撒布融雪剂,避免了路面结冰;而未安装路面温度监测仪的相邻路段,因未及时除冰,当日清晨就发生了3起车辆侧滑事故。同时,路面温度监测仪还能区分“路面温度”与“空气温度”——有时空气温度高于0℃,但桥面因散热快,路面温度已低于0℃,传统凭空气温度判断的方式易误判,而路面温度监测仪的精准数据可杜绝此类问题。
对于城市道路、山区公路等复杂路段,路面温度监测仪的“分区监测”功能更具实用价值。不同路段的环境差异(如背阴路段比向阳路段温度低3-5℃、桥梁比地面道路温度低2-3℃)会导致结冰情况不同,若采用“统一巡检”模式,可能出现部分路段漏防、部分路段过度除冰的问题。而路面温度监测仪可按路段布设监测点,实时显示各区域路面温度:比如某城市主干道,路面温度监测仪监测到北侧背阴路段温度已达-1.2℃,而南侧向阳路段温度仍为2.5℃,养护部门据此针对性对北侧路段进行除冰作业,既确保了结冰路段安全,又避免了南侧路段不必要的融雪剂消耗,降低了养护成本。
此外,路面温度监测仪还能记录历史温度数据,形成冬季路面温度变化趋势报告。通过分析历年数据,交通部门可提前预判结冰高发时段与路段——比如某山区公路,路面温度监测仪数据显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的凌晨2-6点,路面温度低于0℃的概率达85%,且隧道出口500米内是结冰高发区,交通部门据此提前制定专项防护计划,在该时段增派巡逻车辆、增设警示标识,使冬季事故率下降了40%。
可以说,路面温度监测仪让冬季道路冰雪防护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预防”。无论是实时温度预警、分区精准防护,还是历史数据支撑,路面温度监测仪的每一项作用都紧扣“保障道路安全”这一核心,帮助交通部门最大限度减少冰雪天气的影响。对于交通管理部门、道路养护单位而言,安装路面温度监测仪已成为冬季道路安全保障的必要举措,而辉阳智联推出的路面温度监测仪,更以高精准度(误差≤±0.3℃)、强抗干扰性(适应雨雪、低温环境)的技术优势,成为众多路段的“冬季安全守护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