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的铁路技术在日益的发展壮大,铁路出现也成了很多人的首选,铁路出行安全、快捷、便利,但是铁路常年暴露在户外,也是会受到侵蚀的,也是需要保养的,所以在铁路旁边安装一个铁路气象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尤其是在多雨、高温、严寒等极端天气频发的环境中,一套完善的维护方案能让设备始终保持最佳工作状态。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铁路气象站日常是如何维护与保养的?
一、日常维护的核心是及时发现潜在隐患,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故障。
1、外观巡查:每天通过远程监控或现场查看,检查设备外壳是否有破损、松动。例如,雨量传感器的承雨口若被树叶、灰尘堵塞,会直接影响降雨量测量精度;风速风向仪的旋转部件若被杂物缠绕(如塑料袋、枝条),可能导致数据失真。
2、数据校验:对比相邻气象站的实时数据,若某一站点的雨量、风速等数据出现异常波动(如明明晴天却显示暴雨),可能是传感器故障或信号传输中断,需立即排查。
线路检查:查看设备与调度中心的连接线是否老化、裸露。在多雨地区,雨水渗入破损线路可能引发短路,导致设备断电或数据丢失。
二、铁路气象站的测量精度直接关系到列车调度决策,因此定期校准是维护的关键环节。
1、雨量传感器校准:每36个月,需用标准量雨器进行对比测试。例如,向传感器人工注入10毫米水量,若测量结果偏差超过5%,需调整内部翻斗的灵敏度。对于雷达雨量传感器,则需通过专业设备发射模拟雨滴信号,校准其信号接收与数据转换的准确性。
2、风速风向仪校准: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风洞测试,或使用便携式风速计在相同环境下对比。若风速测量误差超过0.5米/秒,需重新校准仪器的机械传动部件或电路参数。
能见度仪校准:利用标准烟雾发生器模拟不同能见度环境(如500米、200米),检查仪器输出数据是否与标准值一致。长期使用后,镜头若积灰会影响激光穿透性,校准前需先进行清洁。
三、户外环境的污染物(如灰尘、鸟粪、酸雨残留物)会逐步侵蚀设备,定期清洁能延长使用寿命。
1、传感器清洁:雨量传感器的翻斗和承雨口需每周用软布擦拭,避免泥沙堆积;能见度仪的发射端和接收端镜头需用专用镜头纸擦拭,防止油污影响光线传播。在沙尘暴或雾霾频发地区,清洁频率需提高至每3天一次。
2、外壳与支架维护:每月对设备外壳、支架进行除锈处理,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气象站,盐分腐蚀会加速金属老化,需定期涂刷防锈漆或更换不锈钢部件。
3、排水系统检查:安装在低洼处的设备,需确保底部排水孔通畅。雨天积水若渗入设备内部,可能损坏电路,因此每次降雨后需检查排水情况。
四、设备的易损部件需根据使用年限和损耗情况及时更换,避免突发故障。
1、电池与电源模块:太阳能供电的气象站,蓄电池寿命通常为23年,需定期检测电量,低于额定容量的80%时及时更换,防止阴雨天因供电不足导致数据中断。
2、密封件更新:传感器的防水密封圈经过长期冷热交替后会老化,每12年需更换一次,尤其在多雨地区,良好的密封性是防止雨水渗入的关键。
3、电路元件维护:对于使用5年以上的设备,需检查主板电容、电阻等元件是否有鼓包、氧化现象,及时更换老化元件,避免电路短路。
五、暴雨、雷电、暴雪等极端天气后,设备可能遭受冲击,需进行全面检修。
1、雷电防护检查:雷雨过后,检测避雷针、浪涌保护器是否正常工作。若设备曾遭受雷击,需用专业仪器测试电路绝缘性,防止隐性损坏。
2、冰雪清理与防冻:暴雪后需及时清除传感器上的积雪,避免冻融循环导致部件开裂;在严寒地区,可在设备内部加装加热装置,防止雨量传感器的翻斗被冻结。
3、结构稳固性检查:强风可能导致设备支架倾斜,需重新校准安装角度(如风速风向仪需保持水平,倾斜角度超过1°会影响测量精度)。
铁路气象站的维护保养,本质上是用细致的管理对抗自然环境的侵蚀。只有让每一个传感器、每一条线路都保持最佳状态,才能在暴雨、狂风等恶劣天气中,持续输出精准数据,为列车安全行驶筑牢“气象防线”。